夢之者 > 謝宇恩.假想台灣的未來烏托邦

SEES TAIWAN FROM A NEW ANGLE

也許謝宇恩並沒有刻意想改變現下的大環境,只是單純以創作者的思維與完美主義,比誰都嚴謹的看待自己的作品,終究是帶出了一股來自台灣、且不容小覷的新銳力量。從他執導的影片中,不論是商業屬性、還是他自己的創作作品,你可以看見每個微小的細節裡,都藏有他獨特的品味以及恰到好處的擇善固執,即使這次受邀參加倫敦設計雙年展的「修龍」影片是在極為有限的時間以及預算下進行製作,你也絲毫看不見任何馬虎的痕跡,反而在那量身打造的服裝造型、與台灣風格完美結合的配樂、以及那用書法撰寫的主視覺字體中,看見謝宇恩導演如何將台灣的次文化撞擊出另一種美。

 

 

 

yuen-hsieh%e5%80%8b%e4%ba%ba%e7%85%a72-copy
REAL CHAT WITH YU-EN HSIEH
X:《MILK X》Y: YU-EN HSIEH

 

%e4%bf%ae%e9%be%8d%e4%b8%bb%e8%a6%96%e8%a6%ba-copy

 

X:最近還在為倫敦設計雙年展繼續忙碌嗎? 關於展出影片「修龍」,目前在倫敦有得到任何反饋及迴響嗎?

Y:修龍為期12天的食物展演剛結束,接下來會以靜態展的形式在倫敦展出到27號,目前修龍策展人曾熙凱已經前進香港,在香港台灣月TAIWAN REDESIGN中展出,也預計在十月底左右修龍將會回到台北。在倫敦的觀眾對於影片「修龍」跟食物展演的反饋都蠻好的,像是來自紐約的NEW YORK TIMES、SURFACE以及來自德國的FORM跟英國的AMUSE與BBC等的採訪都提到,以可食用的互動雕塑作為媒介與觀眾對話去想像一個國家,搭配上由旅英建築師吳雅筑、平面設計師廖小子、冰島燈光設計師FIFI、歌手李英宏共同以台灣為核心打造的空間、燈光、音樂、氛圍等,都讓閱聽者對台灣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充滿想像力與好奇,我想這就是修龍想要傳遞的訊息,文化衝撞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力。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2-copy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9-copy


X:我知道「修龍」一名取自閩南語「相撞」的諧音,請問選擇「修龍」這兩個字來呈現是否有意
涵在其中? 修龍影片中每一個台灣族群也有著神話傳奇般的新名號,這些新名號其中是否也有典故?
Y:龍字是象形字,其型態是根據當時可能稱之為「龍」的形象刻劃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是個讓人對它抱持了崇拜與尊敬的生物,不禁讓人想像當時是的人士目賭了什麼生物而記錄下這樣的型態,而許多關於東方的傳說又或人類起源都與龍有關,如伏羲、女媧都是龍身人首,也都給人一種超現實與超能力的想像,於是當初想到文化相撞的主題之後便認為龍字是個東方文化的象徵因而取名為修龍。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10-copy


X: 可否大致描述服裝造型的前置過程?有沒有什麼造型上的構思也藏在影片中,且可能是觀眾不會發現的?

Y:造型師江宥儀(小江)之前的作品SKIN ON SKIN將自己的裸體轉印在不同肌膚上,這在電鳳交易市場鄭金龍角色中做重新詮釋。多次討論下也漸漸產生了聖獸機動隊中的小王子頭飾、青箭口香糖耳環、台啤高跟鞋以及電鳳交易市場北一女飛龍刺繡制服,而在北一女制服上的學號則是20260825也就是修龍影片釋出後的十年,爸爸鄭金龍身上穿的則是我十年前當兵時的大頭照編號32061。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6-copy

許多的物件都是為修龍量身打造,因此這次在服裝的設定上我希望是有趣的,它無需背負著歷史或是沈重的文化包袱來要求其正確性,畢竟他不是紀錄片,就如同鬼連邪娛樂場的吳明志與林幸惠服裝上,被社會階級與身份約束下的制服與持續追求夢想的歌仔戲戲服修龍,展現既衝突又寫實的生活寫照。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11-copy

 

X:你本身非台北人,青少年時期就移居倫敦至今近十年,我發現你的許多作品除了修龍以外也取景於台北,並融入了台灣的青少年街頭文化,你認為這些文化是否也在無形中帶給你某種文化上的衝擊,以半個外來者的角度去詮釋你的創作?

Y:過去在倫敦的經歷,在街頭發生了很多我永遠不會想像到的事件,記得大約在2013年,有次去幫忙在做飾品的朋友佈展,意外認識了一位名為IAIN R WEBB的長者,一週過後他聯繫我,希望我能當他的MODEL拍一組EDITORIAL,見面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他是中央聖馬丁與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也是SELFRIDGES、LVMH品牌顧問,而這個專案是他在1980年代幫先鋒雜誌BLITZ做的復刻專欄。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15-copy

對我來說的衝擊是,當時他找來的造型師與攝影師是幫KATE MOSS以及VIVIENNE WESTWOOD合作過的大師,但他卻只憑藉一面之緣相信了我,把自己在社會上獲得的權力與資源投入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身上,我體會到在英國的青少年是可以打破階級結構而被給予機會的,這樣的事情在我過去在台灣的經驗上比較少見。過去會因為成績,因為你打傷了人,出入不良場所等等的事情,而容易被貼上標籤,於是我成了在學校在家長心中那種不被寄望任何希望的孩子,但來到倫敦後我受到很多的鼓勵,在這裡我似乎獲得重生般的機會。

%e4%bf%ae%e9%be%8d%e5%8a%87%e7%85%a75-copy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MilkX》Sep.2016

text > rebecca wu
 photography > yu-en hsieh
Facebook Comments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