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ISSUE:男孩的自畫像 — TOM KNELLER 專訪

 

「青春期不是豐富自身或學習,而是淘汰其他可能的過程…」— 作家 Olga Tokarczuk

 

青春期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我們試盡了一切在掙扎,不論最後選擇了什麼,我們都會得到一把通往下個階段的鑰匙,有的人的鑰匙上刻著不屑一顧,有的人刻著浪漫幻想,有的人則走向懸掛著社會融入的大門,從此我們分道揚鑣。某天,我在 i-d 的官網上看見了 Tom Kneller 的作品,跟許多曾經探索著青春期的藝術家或攝影師一樣,攝影師以相當新鮮的身份在記錄著屬於這個時代青少年的內在景觀,尤其是在那些同樣脆弱的男孩身上。就像tom向我們推薦的,影響他生命一部分的電影《Gummo》,浸泡在 Boyhood 的歲月裡是翻攪的,是內部與外在相互辯證的過程,是 Harmony Korine 拼貼式畫面般充滿激情卻又意味不明的,但無論如何,在這階段的我們是最不假修飾的模樣。

 

 

 

 

環繞我們身邊的男孩們

 

如果你也曾是一名男孩,那麼你徜徉在自己的青春多少時光?而我們也有好好環顧著那些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其他男孩們嗎?他們背上的旗幟上頭寫了些什麼?打開 Tom Kneller 的網站,目前上頭標注著十五個計畫,而它們的共同點是不假修飾的人格設定,好比我們這次刊登的主軸《Coming of Age》,又或者如《Skate》、《Athelets》、《Military》、紀錄短片《Blue Like You》…等等,這些如其名、深入揮灑能量的場景(滑板場、軍隊、沙灘…)幾乎是所有男孩們的記憶,從這個小小的社群裡,我們也將看見社會微型的光譜,包括大眾對「陽剛氣息」的定義與調和。傷痛嗎,還是毫不在乎嗎?男孩也始終在找自己的避難所,為了那處可以停泊自己的寓所,他們努力的改變或保持自己,我們關注著女性與她們的權益,但也總有些同樣被男權侵蝕的男性,而美麗的他們正環繞在每個人身邊,這期特別企劃想透過 Tom 的作品來傾吐這樣的一道訊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X CONVERSATION

PHOTOGRAPHER & CREATOR, TOM KNELLER

 

X : MILKX (EDITOR RALPH LIN / UNIRALPH)

T : TOM KNELLER

 

X : 透過相機,什麼是你當前最想跟這個世界說的話?也與我們談談你手邊的計畫吧!

T : 我這在捕捉我們這一代人,當然偶爾也紀錄一些年紀稍長得標誌性人物,或者觀察著近期的青年與他們在青春期的姿態。雖然這麼說,這些對象都有著一個共通的吸引力,那就是存在於每個人眼中的青春,而我總是被這個吸引,然後按下快門,並且意識到拍攝是個非常親密的時刻。實際上,我喜歡捕捉那些環繞在我身邊的人們,或會隨機挑選對象,當然有時也會將視線放到具有標誌性的人身上,而在這些畫面裡,時常會出現當前急迫等待解決的議題,好比關於 LGBTQIA+ 群體。作為攝影師,了解自己在不同經驗中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相信作品是與主題(角)是相互共享的。

 

當我越努力的拍攝著,越能創造出場景,一個我可以好好生活著的世界。而你或許也可以從我畫面裡感受一股懷舊之情,我沈迷在其中,以一種很好的方式觀看圖像逐漸變老。目前,自己也與許多人相同,許多計畫在這驚奇的 2020 年裡被推遲了,但我仍持續收集、擴展自己關於 Boyhood 的創作系列,希望它們能很快被出版成冊。

 

 

X : 如前面提到,你最近耗時一年為 i-D 所獻上的關於 BOYHOOD 的攝影系列十分迷人。透過這個計畫,你察覺到這個世代的男孩有著怎樣的不同?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他們?

T : 謝謝!在過去的一年中,我持續在研究一個關於男孩從青年到成年的過度。大多數的成年故事都會強調內在的獨白與對話,但比起這個,這系列的肖像更想捉著那些奇跡般的親密瞬間,每個被攝者都是在自己家中或者私密空間,甚至帶有諷刺意味。而這個系列也有著另位與我共同執行的夥伴—造型師 Zoey Radford Scott(@ZOEYRADFORDSCOTT),我們都對這個能將彼此串連起來的故事感到興趣!

 

在拍攝這些人的過程裡,我發現自己也逐漸回想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我頓時閃退回到了小時的房間,兩旁傳來耳機發出的音樂,做東西,玩遊戲,以及花上數個小時與朋友混在一起,或者獨自一人盯著別人看,想改變場景,想跟隨著他們,當時母親總會在門口焦急地等著我。孩子們大多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他們沈浸於社交、體育與戀愛裡面。在男孩與男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變化過程,又或者說是這個社會為了男子氣概所提出的試驗,我非常地記得,所以在拍攝這些對象時,他們的特徵顯而易見。青春期的轉變有著獨特的情感組合,自發也相當深沉,他們展示著一種信心,也或者是某種相對上的脆弱,不管如何,這些氣息在無數個瞬間裡都變成了一則故事。

 

 

 

 

X : 另一方面,你的作品也深入了不同身份的探討,從運動員到軍人,各式各樣的青年,你在陽剛的輪廓後面看見了什麼?

T:在每個我所完成的項目中,最重要的是展示人物的真實、不必修飾的故事們,這使我能夠展示他們敏感的「男子氣概」。我感受到對於反陽剛氣質的恥辱,也意識到那些感覺自己不適於這世上的人是因為他們壓制了自己的敏感性,無法滿足社會的期望。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在男性群體中成長的同性戀,這個過程會有多艱辛。所以當我開始拍攝《Military》系列時,我得知了許多事實,比如在以色列國防軍隊裡的同性戀有一半遭受著恐同症的暴力。

 

X : 《Blue Like You》是部你探討探討同性戀在滑板群體中短片作品,接下來還有什麼群體你想帶大家滲透,又為什麼呢?你期待對亞洲男孩做出不一樣的詮釋嗎?

T :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並且不斷在尋找與自己身份有關的故事,過去有段時間我徘徊在東歐與俄羅斯間,追蹤關於恐同症的議題,十分想透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我也相當期待紀錄關於亞洲社群的故事,我樂於接受不同的想法,並結識新朋友、新文化,發掘我從未去過的地方。

 

X : 青春期始終是個將我們輸往人生下個關卡的中介,你的青春期給了你怎樣的道具來面對未來?

T : 小時候我和哥哥同住在一間臥室,牆上滿滿都是我們收集的足球卡,那些卡片都有著兩面,一面是動作鏡頭(如同電視裡的靜止畫面一樣),而另一面則是帶有簽名的肖像,這兩張略為粗糙的畫面概括了那個角色的特質,儘管那可能是在一秒間的畫面,卻可能展示著他們最好的狀態,不管哪面都意味深長。這是我做早的記憶之一,了解影像如何傳遞畫面裡的角色個性。

 

X :紐約大家在隔離下的生活狀況好嗎?在這段期間為身為攝影師的你們帶來了什麼?

T : 這是個特別的時間點,我在紐約感受到了社會與政治的覺醒,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這裡,以支持我們身邊來自 LGBTQIA+ 與黑人種族的朋友們。

 

X : 最後,請推薦幾位深影響著你們的男性原型們給亞洲的讀者吧!

T : 我是電影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我將在這邊分享三部以不同方式影響我的電影

《Kids》 By Larry Clarck 1995

《Paris, Texas》 By Wim Wenders 1984

《Gummo》 By Harmony Korine 1997

 

 

 

TOM KNELLER
PHOTOGRAPHER & CREATOR
BASED IN NEW YORK

 

IG / @tomknel
WEB / WWW.TOMKNELLER.COM

 

 

 

editor, planner > ralph linuniralph
interviewee > tom kneller
paper issue layout > lot ng

Facebook Comments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