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ISSUE:向學校的教科書發出挑戰 — 藝術家 MATTHEW CRAVEN 的歷史圖鑑!

 

EXCHANGE OUR VISUAL LANGUAGE 

WITH MATTHEW CRAVEN

 

在世界上有一部份的圖像、符號與美學邏輯來自於「傳承」,當代的人從過去 Archive 裡面歸納出適合的繼續跟隨下去,不適合時代的視覺產物自然會消失,或者被賦予新的意義,然而這些 Archive 並不止於以十年為單位的過去,幾百幾千年都有可能,尤其在美國藝術家 Matthew Craven 用圖像寫下的歷史教科書之上。知名的藝術網絡 artsy.net 上面就指出 Matthew 的視覺創作就是對美國歷史教課書提出的最大挑戰,藝術家會從舊書中尋找歷史的遺跡與圖像,通過二次排列,讓這些圖像來講出曾經可能發生過的「事實」。

 

 

也因為通過這些長時間的類比,Matthew 從這些圖像中聯結到了不少與我們當今社會現象息息相關的因子,不管分佈在哪一塊大陸,活在時間縱軸的哪一段,不同時期與地點的人類有太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包括美學,也包括會犯下的錯誤,光盯著這些 Matthew 收集的雕塑圖像,就可以感受到我們不愧是同一類物種。另一方面,「形」也是解讀藝術家這些平面收藏的關鍵點,從形(輪廓)我們就可以與一個曾經看過的東西產生連結,存在這些肖像雕塑或繪畫裡的重複性也不禁讓人想著:百分之一百的創新真的存在嗎?

 

 

 


 

 

X CONVERSATION
ARTIST, MATTHEW CRAVEN

X : MILKX (EDITOR RALPH LIN / UNIRALPH)
M : MATTHEW CRAVEN

 

 

X : 你會如何定義自己的視覺語彙?
M : 基本上,我利用人類過去的歷史來嘗試了解我們所處的此處,以及未來的可能性。

 

X : 為什麼你的創作決定從歷史和古老先人的視角切入?
M : 就我看來,這些元素建構出了我們在這個人類世界所知道與相信的一切。

 

X : 那麼你又會希望觀眾如何來解讀你這些作品呢?
M : 我希望觀眾是對生活抱著好奇心的。

 

 

X : 做為一位歷史標誌的收藏家,在你的藝術生涯裡,最讓你驚訝的發現是什麼?
M : 儘管是不同的文化,卻也創造著相當近似的美學,據我們所知,這些文化彼此間可能是沒有聯繫的、相隔著萬千距離的。對我來說,或許人類是通過潛意識將彼此聯繫起來的。

 

 

X : 對比網路世界裡的無限歷史資源,為什麼你現在仍大多保持收集著在實際生活裡的物件,或者從中獲取創作素材?
M : 我曾決定讓自己成為一名最擅長類比的藝術家(analog artist,維基百科上解釋「類比」為將某個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通過比較兩件事情,清楚揭示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並將已知事物的特點,推衍到未知事物中 ),我想這是自己 2008 年在紐約讀研究所時對於數位藝術運動興起的反應,並開始把真實世界的元素添加進我的創作。離開工作室去尋找舊書對我來說,就像獨自待在工作室探索靈感同樣寶貴,它形成一種平衡,幫助我保持創造力。

 

我希望自己的創作會是一面鏡子,這些圖像反映出無字教科書所無法呈現的人性:書中充滿了謊言,而這些寫實紀錄的圖像才是真相。

 

 

X : 在你的作品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稱性,為什麼特別關注這種視覺形式的呈現呢?
M : 其實我真的不曉得為什麼自己會如此受到對稱性視覺的吸引,儘管過程裡我試圖與這抗爭,但最終的成果總會回歸到平衡。我讀過一篇對已故的偉大電影製片人 Stanley Kubrick 的採訪,他將平衡描述為一種試圖將圖像完美化的手段,我想對我來說應該也是相同的感覺。

 

X : 在收集了那麼多歷史圖像後,人類社群在過去和現在間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共同與差異處?
M : 在過去的文化裡,雖然有著與現在相似的美學,但它們孕育這些文化的時間與地點非常獨特,而當前的文化則是繼續處在融合、混合的階段,有時得以形成新的東西,有時則是淡化了原始的意義。現在的世界是如此的緊密聯繫著,這是在古老過去永遠不可能發生的狀況。

 

X : 看著你的作品,就像深入了一間博物館,有太多需要保存、展示和傳播的東西,所以除了展覽與出版專書外,有沒有什麼媒體是你想嘗試的?
M : 這些創作其實相當基於真實材料、舊紙、舊書、舊圖像,我擔心如果選擇其他的呈現方式,這些素材會失去舊有的魔力,話雖如此,這幾天來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下此作品展示的模式,我想在即將到來的展覽中會有更新鮮的展示。

 

《PRIMER》Matthew Craven

 

MATTHEW CRAVEN
INSTAGRAM / @MCRVN
WEBSITE / MATTHEWCRAVEN.COM

 

editor, planner > ralph lin
interviewee > matthew craven

 

Facebook Comments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