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YOUTH:台式美學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

X YOUTH——專訪屋簷觀察日記主理人ZOE

台式美學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

 

上一期我們帶大家藉著「路上文案觀察學院」的敏銳觀察,重新發現台灣特有的街頭風味以及非典型的美。這一期就讓我們再挖得更深一些,跟著「屋簷觀察日記」的腳步,回頭看看20世紀的台灣之美,也許我們會感到意外,在那個教育尚不普及、資訊取得相對困難的年代,居然會有這麼美的設計,並進一步反思,擁有更多資源的我們,是不是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呢?

 

 


 

 

X CONVERSATION 

DESIGNER & OBSERVER, EAVES.TW

X:《MILK X》 E:EAVES.TW

 

X:可以稍微向讀者自我介紹一下您的背景和經歷嗎?

E:嗨大家好我是ZOE,目前在紐約擔任品牌設計師,主要負責品牌視覺系統的整合,服務過的客戶包括PAYPAL、MASTERCLASS和SNAPCHAT等等。我從小就搬到美國接受當地教育,目前已長住十幾年,但一直對台灣和台灣文化有很深厚的情感。

 

X:想請問當初為何會開始搜集這些過往的文宣、刊物和作品?有特別想藉由這些東西傳遞什麼訊息嗎?

E:由於我在美國的關係,所以學的都是西方藝術,另外每當我在搜集靈感時,在PINTEREST上看到的大部分也都是西方的設計,而這就讓我產生一種好奇,開始想多了解一些台灣的設計師,例如聶永真和方序中,以及在他們之前的人。隨著看的東西越來越多,我也慢慢把觸角延伸到設計以外的其他領域,並在這過程中發現有很多讓我非常驚艷的作品,所以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笑)。另一方面,身為一個設計師,我認為將過往的作品吸收內化,對自身的創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X:就您的觀察,過往台式美學和當代台式美學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您認為孰優孰劣呢?

E:我覺得台式美學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它混搭很多不同的元素。以主要分享20世紀作品的EAVES.TW為例,由於這時的台灣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時期,所以我們就會有原住民元素、日治時期元素、閩南元素,還有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新中國元素。我認為台灣人就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然後選擇自己喜歡、覺得合適的元素來創作,這樣的創作手法一直以來都是共通的,就是文化的累積和歷史的混搭,只不過我們的意識形態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才會造就出不同的美學,這並無好壞對錯之分,就只是不同時代的教育背景與經驗所產生的不同結果而已。

 

 

X:您對台灣飽受批評的「華國美學」,包括街景和文宣等各個層面,有什麼樣的看法?如果它需要改善的話,有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從過往借鑑的呢?

E:我認為「華國美學」這個詞所指的面向太廣了,好像可以泛指一個美感欠缺的社會、公部門很爛的設計,或是國民政府沒有美感的建築等等,它的範圍太大了,實在不是很好回答,但無論如何我們現在都應該接受這些設計然後改善它。

我覺得似乎很難用以前的東西來作為現在的改善方針,不過也許我們能參考紐約的做法。紐約市政府常跟當代設計師或工作室合作,以此來改善社會,例如紐約的公園管理局就找知名設計公司PENTAGRAM來進行品牌系統設計,所以每個公園都有塊看板,寫著這個公園的名稱和注意事項等等,所有公園都是一樣的,都整理得很好、很有標誌性。我覺得如果台灣有個有勇氣的公部門願意嘗試的話那會是非常好的。

 

 

X:您所分享的內容非常廣,從日治時代的殖民宣傳海報、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海報、王大閎的建築虹廬、江蕙《唱過從前》的專輯封面,到台電、黑松、友露安、《國語日報》、鼎泰豐油行、金石堂書店,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的LOGO,還有其他各式畫作與攝影等等,在這麼多作品中,您最喜歡哪一個?或是對哪一件作品印象特別深刻?

E:近期最喜歡的是林柏樑的攝影作品《面對不可知的未來》(1996),照片中有兩位身穿達悟族服飾的人背對著鏡頭,如果以一個比較抽象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話,他們的輪廓和形體是很獨特的,他們面對著這個無邊無際的世界,整個作品所呈現出的對比和張力非常觸動我。透過這件作品,我看到創作者對人的關懷與包容。

 

 

X:您曾分享過台灣現代建築先驅漢寶德先生的作品,事實上,他曾於20年前提出《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當中提及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並指出若台灣想提升競爭力,脫離代工的卑微地位,那就非把基礎建立在全民美育上不可。20年後的今天,您認為台灣人的美學品味是否有達到漢寶德先生的期望?不論是否有達到,我們還能如何做得更好呢?

E:我沒辦法幫漢寶德先生回答這個問題(笑)。但我覺得「美感細胞」的「教科書再造計畫」做得很棒,我很喜歡他們,我覺得他們有幫漢寶德先生做到現代的美感教育。我認為好的設計是美感與實用兼具的,我期待公部門和私人企業可以看見美感能為他們帶來的實用性與商業價值,如果他們能看到的話,也許就會想改變現在不具美感的設計。因為其實設計是很有幫助的,它能提升人類在資料吸收與整合上的效率,也能為生活帶來美。

對很多人來說,培養美感不是一件有意識的事,而是從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潛移默化,例如雜誌、新聞排版和廣告看板等等,所以我認為應該要靠設計師來提升生活上的小東西,讓它越來越好,這樣才能幫助一般人培養好的美感。當然,有時候設計師也是受制於業主,身不由己,所以這時候還是要靠業主的勇氣才行。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避免先入為主,有的人可能會因為自身的意識形態而排斥某些東西,像是不假思索的認定中式美學與台灣無關,或日本美學最能提升台灣設計等等。我希望不管我們的意識形態如何,都能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設計。

 

 

X:最後,想請教您為什麼會取名為「屋簷觀察日記」呢?

E:簡單來說,是因為我跟一個夥伴有以STUDIO EAVES的名義在進行一些品牌識別的企劃,所以就直接沿用這個名字。會叫EAVES其實就只是因為它好聽,而且屋簷感覺蠻令人安心的,再加上它也是中式傳統建築展現風格的地方,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至於觀察日記就是一種紀錄和觀察,是紀錄我學習的地方,並和大家一起分享。

 

 

 

 

ZOE LIN

IG / @EAVES.TW

text & interview > watson hsiao
interviewee > eaves.tw
images > eaves.tw

 

 

Facebook Comments Box
Tags from the story